数据中心是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耗的关键环节,也是促进全社会降碳增效的有力抓手。
近年来,我国数据中心规模不断壮大,推进数据中心绿色化转型升级势在必行。
通过优化供电架构、提高绿电使用比例、绿色智能运营,越来越多数据中心实现节能降耗,有力服务数字经济发展。
近日,工信部等6部门公布2021年度国家绿色数据中心名单,包括通信、互联网、能源、金融等领域44家数据中心入选。
至此,我国已先后创建三批共计153家国家绿色数据中心。
作为数字经济的“底座”,近年来我国数据中心实现快速增长。
推动数据中心绿色发展,既有助于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,也是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耗的关键环节。
中国信通院发布的《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》显示,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.2万亿元,占GDP比重为38.6%,同比名义增长9.7%,已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核心动能。
在此背景下,千行百业都将快速步入数字化转型,而当整个社会开始从信息化时代迈入数字化时代,就需要更多和更大的数据中心。
而数据中心指数级增长的同时也消耗着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。
因此,很多组织已开始呼吁数据中心的绿色可持续发展,国内外互联网巨头在IDC降低碳排放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。
迄今为止,已有196个国家曾签署《巴黎协定》,承诺通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来应对气候的变化,碳达峰与碳中和正成为许多国家努力的目标。
2020年9月,中国宣布“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,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“碳中和”。
在国家“双碳”战略的背景下,数据中心产业也需要以降碳为目标,快速走向新发展阶段。
绿色数据中心(评价标准及指导意见的分享)
低碳数据中心是产业发展的方向
2020年初,新基建的横空出世,代表了未来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总纲。
如果说传统基建为物理世界修桥铺路,那么新基建就是在数字世界起到更大的价值。
而大数据中心作为新基建的七大重点领域之一,也迎来了快速的发展契机。
数据显示:我国数据中心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,截至2020年底,在用数据中心机架规模约500万架,近5年年均增速逾30%,高于全球数据中心的复合年增长率13%,预计“十四五”末将发展到1800万架,同时我国的IDC行业市场规模也呈逐年增长态势。
作为数字经济的“底座”,所有创新性的业务都要跑在数据中心当中,换言之,是数据中心的规模化发展,为数字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但数据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本身,就意味着巨大的能耗挑战。
相关数据显示:2020年国内数据中心的总能耗突破了2千亿千瓦时,如果折算成标准煤的燃烧发电,则消耗了6千万吨煤的燃烧,排放了1.6亿吨的二氧化碳。
而在过去10年里数据中心的TCO当中,有60%是电费支出。耗电量也是数据中心PUE的重要组成部分,PUE越低意味着支持系统的电耗越低,也就是说有更多的电力是用在了IT设备上。
从降碳的角度,PUE一定是越低越好,2019年全球数据中心平均PUE为1.67,但近10年PUE下降趋势不明显。
2019年中国大型数据中心平均PUE1.55,在建数据中心的平均设计PUE为1.41左右,超大型、大型数据中心平均设计PUE分别为1.36、1.39,体现出更为健康绿色的发展态势。
推动中国数据中心绿色化的一个重要驱动是政策引导,很多省市都已出台相关的PUE规定,例如上海颁布的《上海市数据中心建设导则(2021版)》就要求:新建大型数据中心单项目规模应不低于3000个标准机架,平均机架设计功率不低于6kW,机架设计总功率不小于18MW,综合PUE严格控制不超过1.3。
不难总结,具备绿色环保、低碳节能的低碳数据中心将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和方向。
绿色数据中心亦是智慧数据中心
在电脑时代初期,我们都经历过攒机与品牌机交织的时代,这段历史告诉我们,只有品牌机能够做到最佳的兼容性,让所有的软硬件配合达到最优的性能表现。
眼下,这种相似的对比局面也在数据中心的建设中不断重现。传统数据中心集成商,采用现场“攒机”模式,存在诸多问题,
例如:
交付时间长、运维复杂:冷冻水制冷系统由冷冻水机组、冷冻水制冷末端、水泵等7个制冷子系统构成。系统交付时间长,从安装到调试一般需要6个月的时间。同时由于系统复杂,运维工作量大。
PUE居高不下:冷冻水制冷链路长,热量从机房内传递到机房外需要经过4次换热,同时难以利用自然冷源,制约了PUE的进一步降低等。
“双碳”目标是对国家的环境治理、统筹协调的一场大考,也是为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,更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。各行各业只有通过先进IT技术,加速数字化转型升级,才能走出一条低碳、绿色发展的“康庄大道”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,本站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有侵权/违规的内容,请联系我们lin@k23.cn。